回頭再閱讀【靈芝、海如 's 身體譯(異)寫工作坊】的部落格
當時我們所共同經歷的點滴...
還是感動與珍惜
轉載我在工作坊中寫的第一首詩: 關於身體譯(異)寫工作坊03 感想
--------------------------------
第三回合
漂浮 流動 的氣息們 有了重量
如雨點 彈震的音律
迴盪皮膚薄膜之內
隆起小突 小突 小突
寒毛始終致意
女聲
放大鏡 凝聚 的火點
燃燒成洞
我在燃燒邊緣 跟 著 移 動
這邊 那邊
夾在鏡的中間
吐氣吧 裂開成縫
煙 火 編撰自己的字典
這邊 那邊 在 中 間
皺摺中的毛孔 停止悲傷
水中的銼刀 甦醒
檯 座 展 現
我們 的
20061106 海如
2007-04-29
2007-04-27
2007-04-26
城市遊牧影展
城市遊牧影展部落格 http://www.urbannomadfilmfest.blogspot.com/
票︰
NT$200 一天看兩場 4月29日 - 5月6日
NT$250 開幕一天看到暴 4月27日 - 4月28日
時間︰4月26日 - 5月6日 2007
地點︰ 台北藝術村,南海藝廊,Capone's 與 Mei's Tea Bar
票︰
NT$200 一天看兩場 4月29日 - 5月6日
NT$250 開幕一天看到暴 4月27日 - 4月28日

2007-04-25
【量繪形貌】初試,於TAV (二) 「它在她們之間旅行」與其它
【量繪形貌】初試,於TAV (二) :「它在她們之間旅行」
「它在她們之間旅行」它是一張出去旅行的小紅椅,拜訪生活在不同地理位置與生活角色的女性藝術家。 同時小紅椅旅行期間也貫穿參加四個展覽成為作品中的重要角色之一。
作品形式:


「它在她們之間旅行」的視覺形式,我利用展場面對入口的牆面,以小紅椅以特殊角度拍攝取得的外輪廓線將之放大,用黑色轉彎膠帶描貼出來,位於一個像要飄走的氣球內部。氣球造型的暗示是由小鏡面在牆上組成虛線般線條標示出來。
展覽期間追蹤椅子旅行過程的所在地、日期,以及此次參與被拜訪的女性藝術家和,她們以這張椅子進行藝術再生產活動的紀錄和攝影,我將這些小小照片輸出與文字書寫像串珠般串連起來,循著牆上椅子的輪廓線(似女性又似小精靈的卡通圖案)外圍,編寫入"氣球"內部,在展覽期間內陸續完成這件作品。 時間長達三個月。
小紅椅旅行期間參加的四個展覽
展覽:10.12 ~12.03. 2006 無所不在 /蘇瑤華女士策展 台北國際藝術村 展訊
展覽:11.11 2006 - 12.24 2006 遼闊的漣漪與合音 ─ 位移 重組 連結 /張惠蘭女士策展 高雄駁二特藝術區 展訊
展覽:11.25 2006 - 12.14 2006 帶著作品去旅行 5部曲(台東、澎湖、越南、金門、嘉義)/許淑真女士策展 南海藝廊 展訊
展覽:12.16 2006 - 01.21 2007 遼闊的漣漪與合音 ─ 位移 重組 連結 Part2/張惠蘭女士策展及台北國際藝術村策展群 台北國際藝術村 展訊
拜訪的女性藝術家(依時間順序):
許淑真. 賴芳玉. (蔡海如) 梁淑玲. 許惠晴. 林純如. 蕭雅心. (蔡海如) 林牙牙. (蔡海如)
旅行直到01.21.2007展覽結束時。
源起及說明:
基於女藝會找我代表北部成員參加由張惠蘭在高雄駁二策劃一個有關連結與重組的展覽(之後定名【遼闊的漣漪與合音 ─ 位移 重組 連結】)的機緣。
南下高雄參加策展會議時,提出作品計畫「看展覽,高雄駁二篇」材料是由裝了輪子的椅子所組成,提供觀眾坐著嚕來嚕去,在駁二諾大場地遊戲,並觀看其他作品。那當下與理事長許淑真、參展藝術家(編舞家,舞者)賴芳玉原有的構想產生交流,促成共同合作一個「小紅椅去旅行」的藝術行動(小紅椅購入者為賴芳玉);這個合作計畫於2006年底女藝會主辦的年度展覽「帶著作品去旅行」 (由許淑真策劃),在南海藝廊展出。

(上圖為椅子出發第一站,椅/圖 賴芳玉提供)
我們三人同意在這個合作計畫主軸中,各自又以自己的創作概念發展出依附又獨立的作品,這實在是令人興奮的女性合作經驗與實驗,而它出現的背景脈絡亦是在女性連結合作的策展理念與過程中,實在是值得再被進一步討論的。
在同時建立起駁二這個展覽與女藝會的連結時,更有趣的,也符合張惠蘭與台北國際藝術村蘇瑤華原先已經討論過具有連結合作的後續北上繼續其Part 2 展覽計畫。而剛好我又準備參加前一檔瑤華在藝術村策展的【無所不在】,我企圖將量繪形貌的概念,以自己的創作形式串連在三個由女性策展人的四個展覽當中拼圖,並與其對話,才產生這件「它在她們之間旅行」。
於是這張小紅椅的出現,於2006年冬季在台灣島上南北兩地穿梭,於展覽中現身及在多位女性藝術家之間展演的旅程,途中點滴活動與風景,藉由參與者與我自己的拍攝影像與文字紀錄,完成了「它在她們之間旅行」這件作品。同時,在【無所不在】展覽中,彷彿攤開一張「椅子的旅行地圖」,與旁邊一起進行觀眾參與的作品「可以變成你的地方」,產生藝術家/觀眾不同身分與空間的流動性變化,也發生有趣的對應關係。
(如下圖,拍攝於展覽開幕前一晚)

而在台北國際藝術村下一檔期由張惠蘭策展的【遼闊的漣漪與合音】Part2 上場時,這件作品在原地不動繼續進行著,而旁邊牆面拆掉作品「可以變成你的地方」,我換成另一件三幅以金邊裱框著的三個展場空間平面圖(高雄駁二藝術特區,台北國際藝術村百里廳,南海藝廊),分別都加上了小紅椅輪廓做成的LOGO,以及所參加的展覽名稱,起訖時間。



閱讀由各個空間提供給藝術家的平面圖是一件有趣的事,也可以讀到一些繪圖者的背景...

上圖為【遼闊的漣漪與合音】Part2開幕活動時所拍攝。但不知為何,我竟未拍攝現場作品的照片
旅行開始:
芳玉在家中以椅子為旅行行囊的概念,編創"行動方程式"舞目,將於南海藝廊由飛舞者的女藝術家跳出

下圖椅子由高雄的芳玉寄到台北國際藝術村給我,拆包裝之前拍的



當時我在台北國際藝術村駐村,與周靈芝合作【身體異/譯寫】女性藝術工作坊

小紅椅參加【無所不在】展覽開幕之後,我將它帶去住在我家附近的梁淑玲家中,一路上帶著孩子和小紅椅散步過去,路上等紅燈時,小孩還可以坐在上面
1997-2000年新樂園藝術空間資深行政及藝術家梁淑玲的家中,與植物們的擺放。(圖/梁淑玲提供)
活力小花許惠晴騎摩托車到淑玲家,將小椅子帶到她教書的小學班上



惠晴學校的同事,一位小學老師。(圖/許惠晴提供)

惠晴將椅子帶到華山藝術特區的創意市集,交給林純如擺攤賣手工娃娃時可以坐著休息。 誰知現場多的是椅子,一段時間都被我兒子拖著玩耍或坐著看表演。


擅長布藝材料創作的林純如自製精美的手工娃娃。被我買回家的藍色大象也坐著拍一張
林純如
號外!(200706最新展覽訊息:心之境—林純如纖維藝術裝置展 關渡美術館 )

跟著純如市集結束坐車回新竹家中,轉交給她一位新竹教育大學美研所學生蕭雅心,圖中是她在學校的作品。圖/蕭雅心提供



下圖為台北國際藝術村展場圖像記錄

蕭雅心將小紅椅和報表紙文件打包後,展前一日寄到高雄駁二特區展場。我下高雄去佈展與小紅椅會合,完成作品「看展覽,高雄駁二篇」


牆面圖像輪廓的影像來源都貼在每張椅背。可以玩連連看的遊戲。
觀眾椅子嚕到哪兒,留在哪兒。偶爾工作人員才將歸位。


開幕後約十天左右椅子由附近新濱碼頭藝術空間的林牙牙帶走,給又少了一個輪子的椅腳,綁上花邊黑色絲巾。並在報表紙上貼了一件紅線縫製物。(待補photo)
接著一起與女藝會藝術家的作品上貨櫃,運向台北的南海藝廊,準備下一個展出...


疲勞的小紅椅終於見著她的兄弟姊妹了
上圖是【帶著作品去旅行 5部曲】開幕當天賴芳玉編舞,邀請藝術家一起表演的「行動方程式」。

就像旅行中,旅人們自行尋找棲身之處。
這個精神在此關於帶著作品去旅行 五部曲的展覽中,有了極充分的發揮,也非常合乎當初女藝術家們一起去旅行的行動狀態再現。
此計畫共同作者:許淑真,賴芳玉同時要處理展場大小事和舞蹈表演,於是交由我全權負責。
於是我利用膠帶線框和虛線,將椅子與報表文件,以串連的方式呈現出來,要觀眾走動.尋找.以困難彎腰或蹲踞方式,閱讀這些小紅椅旅行時女藝術家在上面留下的感性記錄


南海藝廊展覽結束後,徵得共同作者同意,我將小紅椅帶回TAV展場,默默地等到一切落幕...
真是累了~

還有很多內容,陸續接上
感謝所有參與者~
海如
「它在她們之間旅行」它是一張出去旅行的小紅椅,拜訪生活在不同地理位置與生活角色的女性藝術家。 同時小紅椅旅行期間也貫穿參加四個展覽成為作品中的重要角色之一。
作品形式:
「它在她們之間旅行」的視覺形式,我利用展場面對入口的牆面,以小紅椅以特殊角度拍攝取得的外輪廓線將之放大,用黑色轉彎膠帶描貼出來,位於一個像要飄走的氣球內部。氣球造型的暗示是由小鏡面在牆上組成虛線般線條標示出來。
展覽期間追蹤椅子旅行過程的所在地、日期,以及此次參與被拜訪的女性藝術家和,她們以這張椅子進行藝術再生產活動的紀錄和攝影,我將這些小小照片輸出與文字書寫像串珠般串連起來,循著牆上椅子的輪廓線(似女性又似小精靈的卡通圖案)外圍,編寫入"氣球"內部,在展覽期間內陸續完成這件作品。 時間長達三個月。
小紅椅旅行期間參加的四個展覽
展覽:10.12 ~12.03. 2006 無所不在 /蘇瑤華女士策展 台北國際藝術村 展訊
展覽:11.11 2006 - 12.24 2006 遼闊的漣漪與合音 ─ 位移 重組 連結 /張惠蘭女士策展 高雄駁二特藝術區 展訊
展覽:11.25 2006 - 12.14 2006 帶著作品去旅行 5部曲(台東、澎湖、越南、金門、嘉義)/許淑真女士策展 南海藝廊 展訊
展覽:12.16 2006 - 01.21 2007 遼闊的漣漪與合音 ─ 位移 重組 連結 Part2/張惠蘭女士策展及台北國際藝術村策展群 台北國際藝術村 展訊
拜訪的女性藝術家(依時間順序):
許淑真. 賴芳玉. (蔡海如) 梁淑玲. 許惠晴. 林純如. 蕭雅心. (蔡海如) 林牙牙. (蔡海如)
旅行直到01.21.2007展覽結束時。
源起及說明:
基於女藝會找我代表北部成員參加由張惠蘭在高雄駁二策劃一個有關連結與重組的展覽(之後定名【遼闊的漣漪與合音 ─ 位移 重組 連結】)的機緣。
南下高雄參加策展會議時,提出作品計畫「看展覽,高雄駁二篇」材料是由裝了輪子的椅子所組成,提供觀眾坐著嚕來嚕去,在駁二諾大場地遊戲,並觀看其他作品。那當下與理事長許淑真、參展藝術家(編舞家,舞者)賴芳玉原有的構想產生交流,促成共同合作一個「小紅椅去旅行」的藝術行動(小紅椅購入者為賴芳玉);這個合作計畫於2006年底女藝會主辦的年度展覽「帶著作品去旅行」 (由許淑真策劃),在南海藝廊展出。

(上圖為椅子出發第一站,椅/圖 賴芳玉提供)
我們三人同意在這個合作計畫主軸中,各自又以自己的創作概念發展出依附又獨立的作品,這實在是令人興奮的女性合作經驗與實驗,而它出現的背景脈絡亦是在女性連結合作的策展理念與過程中,實在是值得再被進一步討論的。
在同時建立起駁二這個展覽與女藝會的連結時,更有趣的,也符合張惠蘭與台北國際藝術村蘇瑤華原先已經討論過具有連結合作的後續北上繼續其Part 2 展覽計畫。而剛好我又準備參加前一檔瑤華在藝術村策展的【無所不在】,我企圖將量繪形貌的概念,以自己的創作形式串連在三個由女性策展人的四個展覽當中拼圖,並與其對話,才產生這件「它在她們之間旅行」。
於是這張小紅椅的出現,於2006年冬季在台灣島上南北兩地穿梭,於展覽中現身及在多位女性藝術家之間展演的旅程,途中點滴活動與風景,藉由參與者與我自己的拍攝影像與文字紀錄,完成了「它在她們之間旅行」這件作品。同時,在【無所不在】展覽中,彷彿攤開一張「椅子的旅行地圖」,與旁邊一起進行觀眾參與的作品「可以變成你的地方」,產生藝術家/觀眾不同身分與空間的流動性變化,也發生有趣的對應關係。
(如下圖,拍攝於展覽開幕前一晚)
而在台北國際藝術村下一檔期由張惠蘭策展的【遼闊的漣漪與合音】Part2 上場時,這件作品在原地不動繼續進行著,而旁邊牆面拆掉作品「可以變成你的地方」,我換成另一件三幅以金邊裱框著的三個展場空間平面圖(高雄駁二藝術特區,台北國際藝術村百里廳,南海藝廊),分別都加上了小紅椅輪廓做成的LOGO,以及所參加的展覽名稱,起訖時間。



閱讀由各個空間提供給藝術家的平面圖是一件有趣的事,也可以讀到一些繪圖者的背景...
上圖為【遼闊的漣漪與合音】Part2開幕活動時所拍攝。但不知為何,我竟未拍攝現場作品的照片
旅行開始:
芳玉在家中以椅子為旅行行囊的概念,編創"行動方程式"舞目,將於南海藝廊由飛舞者的女藝術家跳出

下圖椅子由高雄的芳玉寄到台北國際藝術村給我,拆包裝之前拍的

當時我在台北國際藝術村駐村,與周靈芝合作【身體異/譯寫】女性藝術工作坊

小紅椅參加【無所不在】展覽開幕之後,我將它帶去住在我家附近的梁淑玲家中,一路上帶著孩子和小紅椅散步過去,路上等紅燈時,小孩還可以坐在上面


1997-2000年新樂園藝術空間資深行政及藝術家梁淑玲的家中,與植物們的擺放。(圖/梁淑玲提供)
活力小花許惠晴騎摩托車到淑玲家,將小椅子帶到她教書的小學班上



惠晴學校的同事,一位小學老師。(圖/許惠晴提供)
惠晴將椅子帶到華山藝術特區的創意市集,交給林純如擺攤賣手工娃娃時可以坐著休息。 誰知現場多的是椅子,一段時間都被我兒子拖著玩耍或坐著看表演。
擅長布藝材料創作的林純如自製精美的手工娃娃。被我買回家的藍色大象也坐著拍一張
林純如
號外!(200706最新展覽訊息:心之境—林純如纖維藝術裝置展 關渡美術館 )
跟著純如市集結束坐車回新竹家中,轉交給她一位新竹教育大學美研所學生蕭雅心,圖中是她在學校的作品。圖/蕭雅心提供



下圖為台北國際藝術村展場圖像記錄

蕭雅心將小紅椅和報表紙文件打包後,展前一日寄到高雄駁二特區展場。我下高雄去佈展與小紅椅會合,完成作品「看展覽,高雄駁二篇」


牆面圖像輪廓的影像來源都貼在每張椅背。可以玩連連看的遊戲。
觀眾椅子嚕到哪兒,留在哪兒。偶爾工作人員才將歸位。


開幕後約十天左右椅子由附近新濱碼頭藝術空間的林牙牙帶走,給又少了一個輪子的椅腳,綁上花邊黑色絲巾。並在報表紙上貼了一件紅線縫製物。(待補photo)
接著一起與女藝會藝術家的作品上貨櫃,運向台北的南海藝廊,準備下一個展出...


疲勞的小紅椅終於見著她的兄弟姊妹了
上圖是【帶著作品去旅行 5部曲】開幕當天賴芳玉編舞,邀請藝術家一起表演的「行動方程式」。

就像旅行中,旅人們自行尋找棲身之處。
這個精神在此關於帶著作品去旅行 五部曲的展覽中,有了極充分的發揮,也非常合乎當初女藝術家們一起去旅行的行動狀態再現。
此計畫共同作者:許淑真,賴芳玉同時要處理展場大小事和舞蹈表演,於是交由我全權負責。
於是我利用膠帶線框和虛線,將椅子與報表文件,以串連的方式呈現出來,要觀眾走動.尋找.以困難彎腰或蹲踞方式,閱讀這些小紅椅旅行時女藝術家在上面留下的感性記錄


南海藝廊展覽結束後,徵得共同作者同意,我將小紅椅帶回TAV展場,默默地等到一切落幕...
真是累了~
還有很多內容,陸續接上
感謝所有參與者~
海如
大埔2007大師工作營相關訊息轉貼
轉貼主辦單位發佈訊息(已過期)
以及
引用有去參加大師工作營朋友的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angel-cat/article?mid=402&prev=403&next=399
----------------------------------------
大埔開場
大埔2007大師工作營
生態‧ 藝術‧大埔未來
國際生態藝術運動先鋒:海倫‧哈里森與牛頓 ‧哈里森
與我們一起在大埔,思索從地方到全球的課題
曾文水庫位於嘉義縣大埔鄉境內,全鄉的經濟活動、自然生態、人文歷史與水庫的存在有著密不可分的共生關係。因為水庫,使大埔呈現一片寧靜美麗,但也因為水庫,大埔鄉面臨人口流失、產業蕭條及環境生態維護等課題。
2006年底開始,嘉義縣文化局在「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中,邀請藝術家進駐大埔,希望以藝術為觸媒,讓大埔鄉豐富的自然人文和當代藝術與文化思潮對話,並且邀請社區居民從實際參與過程去體驗藝術,進而重新認識生活的土地。 大埔與藝術相遇分為長期性的「藝術家駐村計劃」及短期性的「大埔大師工作營」兩項。
2007年春天,首次開場的『大埔大師工作營』與台北國際藝術村合作,邀請國際知名的美國生態藝術先鋒 --海倫•哈里森(Helen Mayer Harrison)與牛頓•哈里森(Newton Harrison)夫婦,以及與竹圍創藝國際合作,邀請英國活躍的生態藝術家戴維•黑利(David Haley) 來擔任駐營大師。藉由分享他們對於生態體系復育的藝術概念,以及在國際間的行動經驗與進行中的計畫,和國內跨領域人士進行生態藝術方案的發想對話,並討論在地的行動策略。
駐營地簡介
大埔鄉
大埔鄉位在嘉義縣最南隅,幅地遼闊,鄉內擁有全台第一大的曾文水庫,是目前少數未被過度人工開發破壞,低密度建築管制的地區,為一自然環境優異的綠色鄉鎮。然也因曾文水庫淹沒耕地達六百甲之多,隨著時代的變遷導致鄉內人口外流、老化問題嚴重。如何兼顧水資源與生態保護及產業發展,就成為地方重要的課題。
曾文水庫
位於曾文溪上游水源區的曾文水庫是台灣第一大水庫,在平靜美麗的表面之下,隱藏著許多生態問題:一、水庫與攔沙壩建立,阻絕許多雙向洄游魚種;二、水土保持不良,濫墾濫伐使土壤蓄水能力變差;三、外來種入侵造成生態受到嚴重破壞等,生態環境急需受重視與有效管理…..
駐營大師簡介
海倫•哈里森與牛頓•哈里森(Helen Mayer Harrison, Newton Harrison)
「他們的作品挑戰了正統的環境思考,也對藝術本質提出質問。」
------美國著名藝術評論家 哈特妮(Eleanor Heartney)
哈里森夫婦是生態藝術運動的先鋒,他們扮演歷史學家、外交家、生態學者、調查員與藝術行動者等角色,作品涵蓋解決問題的提案,開啟公共討論,並把所有的過程紀錄呈現在一個藝術脈絡中。 他們的藝術概念包含了跨領域的合作;三十多年來,他們與生物學者、生態學者與都市規劃專家持續合作對話,為支持生物多樣性與社區發展尋找策略與解決方法。創作對他們而言,是遊說、改變環境狀態的媒介。
哈里森夫婦所執行的計畫關注河川復育、都市更新、農業和林業等議題。
他們極具視野的計畫往往導致政策的改變,並且擴展對話,包括︰
1973-1985 於美國進行的《瀉湖週期》(The Lagoon Cycle);
1988-1990於南斯拉夫進行的《給沙佛河喘息空間》(Breathing Space for the Sava River);
1994年在德國進行的《關閉畢特菲礦坑的思索,水、土壤和空氣的狀態》(Ruminations of the Closure of the Open Pit Mines at Bitterfield and the Condition of waters, the Earth and the Air) 等。
哈里森夫婦將他們的工作方法稱之為「對話的流動(conversational drift)」,新的圖像和知識形式透過跨領域的開放對話產生,並且把焦點放在特定的生態體系運作上。近年,哈里森夫婦的藝術計劃則聚焦在全球氣候暖化的議題上。
戴維•黑利 (David Haley)
黑利是英國著名的生態藝術家,現任教於曼徹斯特大都會大學(MMU),主持環境藝術(Art As Environment) 碩士學程。大學學的是繪畫,擔任過產品設計師、劇團經理、公關公司創意總監等職。1996年以優等成績從MMU環境藝術研究所畢業,1997/98便協助哈里森夫婦執行作品計劃,現在是哈里森事務所英國部門的負責人。除了經常擔任生態藝術評審外,黑利也常為國際刊物撰稿,參與相關會議,是英國「公共藝術與都市設計觀察委員會」 ( Public Art & Urban Design Observatory)的委員。
黑利近年有關生態藝術的作品包括《未來的河流》(Rivers from the Future),《漫步在荒地》 (A Walk On The Wild Side)、《河流生命3000》( River Life 3000)等,都與水有關。與哈里森夫婦正進行的《英國溫室》 (Greenhouse Britain ) 計劃,則探討氣候變遷,海平面上升的問題。
大埔2007 大師工作營
時間:2007年4月14日~ 4月15日
地點:嘉義縣大埔鄉 歐都納山野渡假村(大埔村202號)
議程
4/14(週六)
0900~0930開場
致詞: 鍾永豐 (嘉義縣文化局長)
大師工作營簡介: David Haley
主持: 吳瑪悧
0930~1045專題演講
早期作品:作品裡的批判意識及象徵的生發–介紹《巴爾迪摩步道》及《沙卡拉門托的沉思》作品案例
主講: Helen Mayer Harrison, Newton Harrison
1045~1100茶敘
1100~1200專題演講2
《瀉湖週期》:個人的旅程–生態問題和全球暖化現象的浮現
主講: Helen Mayer Harrison, Newton Harrison
1200~1330午餐
1330~1500專題演講3
對話的流動 《沙佛河》、《瀕臨絕跡的草原 》、《歐洲半島》 -《溫室英國》: 失去根基,學得智慧
主講: Helen Mayer Harrison, Newton Harrison, David Haley
1500~1515茶敘
1515~1630座談: 回應與對話 《溫室台灣: 海平面上升》
與談人:
Helen Mayer Harrison
Newton Harrison
David Haley
鍾永豐 (嘉義縣文化局長)
陳玉峰 (靜宜大學生態學系教授)
葉欣誠 (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理事長,高師大環教所所長)
張子見 (環球技術學院環境管理系助理教授)
曾旭正 (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副教授)
陳本源 (嘉義大學景觀學系助理教授)
徐小虎 (藝術史學者,南藝大榮譽教授)
陳泓易 (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
主持: 吳瑪俐
1630~1800認識大埔
引導: 蘇平福(大埔鄉公所)
陳本源 (嘉義大學景觀學系助理教授)
1800~1900晚餐
1900~自由活動
4/15(週日)
0900~1030生態-藝術與未來:大埔--一個世界的中心
引言: Helen Mayer Harrison
Newton Harrison
David Haley
主持: 曾旭正
1030~1045茶敘
1045~1200討論及發展在地的行動策略
所有與會者
主持: 曾旭正
1200~午餐 再會
參與對象:藝術、生態、科學、社造、規劃等跨領域成員,並承諾未來共同行動者,預計人數25人。
備註:
為使有限資源發揮最大效益,本次工作營將對報名者的經歷與承諾未來共同行動意願進行瞭解,若報名人數過多,將進行必要篩選或採自費方式。
報名截止日4/9。報名與相關問題請洽:廖億美 ymliao0723@seed.net.tw
主辦單位:嘉義縣政府文化局/大埔鄉公所
策劃人:吳瑪俐
承辦單位:台灣水企劃整合有限公司
協辦單位:台北國際藝術村、竹圍創藝國際有限公司、高師大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嘉義大學景觀學系
贊助單位:歐都納山野渡假村
以及
引用有去參加大師工作營朋友的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angel-cat/article?mid=402&prev=403&next=399
----------------------------------------
大埔開場
大埔2007大師工作營
生態‧ 藝術‧大埔未來
國際生態藝術運動先鋒:海倫‧哈里森與牛頓 ‧哈里森
與我們一起在大埔,思索從地方到全球的課題
曾文水庫位於嘉義縣大埔鄉境內,全鄉的經濟活動、自然生態、人文歷史與水庫的存在有著密不可分的共生關係。因為水庫,使大埔呈現一片寧靜美麗,但也因為水庫,大埔鄉面臨人口流失、產業蕭條及環境生態維護等課題。
2006年底開始,嘉義縣文化局在「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中,邀請藝術家進駐大埔,希望以藝術為觸媒,讓大埔鄉豐富的自然人文和當代藝術與文化思潮對話,並且邀請社區居民從實際參與過程去體驗藝術,進而重新認識生活的土地。 大埔與藝術相遇分為長期性的「藝術家駐村計劃」及短期性的「大埔大師工作營」兩項。
2007年春天,首次開場的『大埔大師工作營』與台北國際藝術村合作,邀請國際知名的美國生態藝術先鋒 --海倫•哈里森(Helen Mayer Harrison)與牛頓•哈里森(Newton Harrison)夫婦,以及與竹圍創藝國際合作,邀請英國活躍的生態藝術家戴維•黑利(David Haley) 來擔任駐營大師。藉由分享他們對於生態體系復育的藝術概念,以及在國際間的行動經驗與進行中的計畫,和國內跨領域人士進行生態藝術方案的發想對話,並討論在地的行動策略。
駐營地簡介
大埔鄉
大埔鄉位在嘉義縣最南隅,幅地遼闊,鄉內擁有全台第一大的曾文水庫,是目前少數未被過度人工開發破壞,低密度建築管制的地區,為一自然環境優異的綠色鄉鎮。然也因曾文水庫淹沒耕地達六百甲之多,隨著時代的變遷導致鄉內人口外流、老化問題嚴重。如何兼顧水資源與生態保護及產業發展,就成為地方重要的課題。
曾文水庫
位於曾文溪上游水源區的曾文水庫是台灣第一大水庫,在平靜美麗的表面之下,隱藏著許多生態問題:一、水庫與攔沙壩建立,阻絕許多雙向洄游魚種;二、水土保持不良,濫墾濫伐使土壤蓄水能力變差;三、外來種入侵造成生態受到嚴重破壞等,生態環境急需受重視與有效管理…..
駐營大師簡介
海倫•哈里森與牛頓•哈里森(Helen Mayer Harrison, Newton Harrison)
「他們的作品挑戰了正統的環境思考,也對藝術本質提出質問。」
------美國著名藝術評論家 哈特妮(Eleanor Heartney)
哈里森夫婦是生態藝術運動的先鋒,他們扮演歷史學家、外交家、生態學者、調查員與藝術行動者等角色,作品涵蓋解決問題的提案,開啟公共討論,並把所有的過程紀錄呈現在一個藝術脈絡中。 他們的藝術概念包含了跨領域的合作;三十多年來,他們與生物學者、生態學者與都市規劃專家持續合作對話,為支持生物多樣性與社區發展尋找策略與解決方法。創作對他們而言,是遊說、改變環境狀態的媒介。
哈里森夫婦所執行的計畫關注河川復育、都市更新、農業和林業等議題。
他們極具視野的計畫往往導致政策的改變,並且擴展對話,包括︰
1973-1985 於美國進行的《瀉湖週期》(The Lagoon Cycle);
1988-1990於南斯拉夫進行的《給沙佛河喘息空間》(Breathing Space for the Sava River);
1994年在德國進行的《關閉畢特菲礦坑的思索,水、土壤和空氣的狀態》(Ruminations of the Closure of the Open Pit Mines at Bitterfield and the Condition of waters, the Earth and the Air) 等。
哈里森夫婦將他們的工作方法稱之為「對話的流動(conversational drift)」,新的圖像和知識形式透過跨領域的開放對話產生,並且把焦點放在特定的生態體系運作上。近年,哈里森夫婦的藝術計劃則聚焦在全球氣候暖化的議題上。
戴維•黑利 (David Haley)
黑利是英國著名的生態藝術家,現任教於曼徹斯特大都會大學(MMU),主持環境藝術(Art As Environment) 碩士學程。大學學的是繪畫,擔任過產品設計師、劇團經理、公關公司創意總監等職。1996年以優等成績從MMU環境藝術研究所畢業,1997/98便協助哈里森夫婦執行作品計劃,現在是哈里森事務所英國部門的負責人。除了經常擔任生態藝術評審外,黑利也常為國際刊物撰稿,參與相關會議,是英國「公共藝術與都市設計觀察委員會」 ( Public Art & Urban Design Observatory)的委員。
黑利近年有關生態藝術的作品包括《未來的河流》(Rivers from the Future),《漫步在荒地》 (A Walk On The Wild Side)、《河流生命3000》( River Life 3000)等,都與水有關。與哈里森夫婦正進行的《英國溫室》 (Greenhouse Britain ) 計劃,則探討氣候變遷,海平面上升的問題。
大埔2007 大師工作營
時間:2007年4月14日~ 4月15日
地點:嘉義縣大埔鄉 歐都納山野渡假村(大埔村202號)
議程
4/14(週六)
0900~0930開場
致詞: 鍾永豐 (嘉義縣文化局長)
大師工作營簡介: David Haley
主持: 吳瑪悧
0930~1045專題演講
早期作品:作品裡的批判意識及象徵的生發–介紹《巴爾迪摩步道》及《沙卡拉門托的沉思》作品案例
主講: Helen Mayer Harrison, Newton Harrison
1045~1100茶敘
1100~1200專題演講2
《瀉湖週期》:個人的旅程–生態問題和全球暖化現象的浮現
主講: Helen Mayer Harrison, Newton Harrison
1200~1330午餐
1330~1500專題演講3
對話的流動 《沙佛河》、《瀕臨絕跡的草原 》、《歐洲半島》 -《溫室英國》: 失去根基,學得智慧
主講: Helen Mayer Harrison, Newton Harrison, David Haley
1500~1515茶敘
1515~1630座談: 回應與對話 《溫室台灣: 海平面上升》
與談人:
Helen Mayer Harrison
Newton Harrison
David Haley
鍾永豐 (嘉義縣文化局長)
陳玉峰 (靜宜大學生態學系教授)
葉欣誠 (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理事長,高師大環教所所長)
張子見 (環球技術學院環境管理系助理教授)
曾旭正 (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副教授)
陳本源 (嘉義大學景觀學系助理教授)
徐小虎 (藝術史學者,南藝大榮譽教授)
陳泓易 (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
主持: 吳瑪俐
1630~1800認識大埔
引導: 蘇平福(大埔鄉公所)
陳本源 (嘉義大學景觀學系助理教授)
1800~1900晚餐
1900~自由活動
4/15(週日)
0900~1030生態-藝術與未來:大埔--一個世界的中心
引言: Helen Mayer Harrison
Newton Harrison
David Haley
主持: 曾旭正
1030~1045茶敘
1045~1200討論及發展在地的行動策略
所有與會者
主持: 曾旭正
1200~午餐 再會
參與對象:藝術、生態、科學、社造、規劃等跨領域成員,並承諾未來共同行動者,預計人數25人。
備註:
為使有限資源發揮最大效益,本次工作營將對報名者的經歷與承諾未來共同行動意願進行瞭解,若報名人數過多,將進行必要篩選或採自費方式。
報名截止日4/9。報名與相關問題請洽:廖億美 ymliao0723@seed.net.tw
主辦單位:嘉義縣政府文化局/大埔鄉公所
策劃人:吳瑪俐
承辦單位:台灣水企劃整合有限公司
協辦單位:台北國際藝術村、竹圍創藝國際有限公司、高師大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嘉義大學景觀學系
贊助單位:歐都納山野渡假村
兩歲半到三歲半之間
又新增好多安安以前的作品囉~

突然覺得安安這張粉彩畫可以拿來當他的作品展海報 ...

安安的小獅子

安安的黏土甲蟲
小手樸拙觸感體現在黏土上的肌理,實在是大人無法做到

他說是畫壞人,我怎麼看都像隻雞或他最愛的恐龍 。或許在我以為是動物的身體,中間藏著一個壞人或機器人的樣子吧! 
一堆甲蟲在戰鬥
第一次看到他仔細將每個圓圓長長的東西畫上一根一根觸角,還要努力控制線條的長度
~好感動喔!
可惜一開始和他邊畫邊玩時,我塗上了幾筆顏色...可惜了...
安安說
中間是甲蟲蛋要保護起來,旁邊植物發芽從土裡長出來
他後來反悔我帶他的手簽名,生氣硬是把簽名塗掉,說這樣比較好

在地下洞穴裡躲颱風的鴨子和蛋

有翅膀的恐龍博物館裡面&噴嚏

上幼稚園後總是感冒不斷,這張是安安一次感冒剛退燒,心情比較好時隨手亂畫的

第一次畫出像蛇的蛇,在吃蛋
(動筆線條看出來小肢體運動有進步)
-------------------------------
安安的陶藝作品
這些作品的顏色其實都是陶藝老師在燒窯前上的
但總是三歲前後的安安自己捏塑,還是超可愛!!

直排輪

妖怪面具

小魚兒

好像是搖鈴吧!裡面裝有會發出聲音的小顆粒

小跑車
安安總是說長大後要買一台藍色的車,載爸爸媽媽出去玩
特別指定一定要在家附近一家車行買喔!

極具肉感的小螃蟹

小丑

好像是小雪人之類的,我超喜歡它的姿勢

鳥巢裡的蛋。為何會有一隻飛天魚?

s.jpg)
最後這兩張是2006在HESS上幼幼班時,美陶課可樂老師拍的照片
安安在能夠做/畫出這些東西之前,我經歷好長一段時間的等待和期待
原來還是要等小孩子的身心發展階段,才行
而且老師教的總是比媽媽有效...
只是,
總是擔心別碰到教樣板化的美術老師
又發現,
如果這個年齡的小小孩沒有經歷某些程度的刻板教學與指導,
小孩又無法掌握某些經驗,進一步去思考和感覺...
矛盾中進進退退的,做母親的心思也總要跟著小孩長到某個階段,才搞得清楚原來之前是怎麼一回事~
跟我的創作過程發展下來,竟是一樣的
.....

突然覺得安安這張粉彩畫可以拿來當他的作品展海報 ...

安安的小獅子
安安的黏土甲蟲
小手樸拙觸感體現在黏土上的肌理,實在是大人無法做到


第一次看到他仔細將每個圓圓長長的東西畫上一根一根觸角,還要努力控制線條的長度
~好感動喔!
可惜一開始和他邊畫邊玩時,我塗上了幾筆顏色...可惜了...

安安說
中間是甲蟲蛋要保護起來,旁邊植物發芽從土裡長出來
他後來反悔我帶他的手簽名,生氣硬是把簽名塗掉,說這樣比較好

在地下洞穴裡躲颱風的鴨子和蛋

有翅膀的恐龍博物館裡面&噴嚏

上幼稚園後總是感冒不斷,這張是安安一次感冒剛退燒,心情比較好時隨手亂畫的

第一次畫出像蛇的蛇,在吃蛋
(動筆線條看出來小肢體運動有進步)
-------------------------------
安安的陶藝作品
這些作品的顏色其實都是陶藝老師在燒窯前上的
但總是三歲前後的安安自己捏塑,還是超可愛!!

直排輪

妖怪面具

小魚兒

好像是搖鈴吧!裡面裝有會發出聲音的小顆粒

小跑車
安安總是說長大後要買一台藍色的車,載爸爸媽媽出去玩
特別指定一定要在家附近一家車行買喔!

極具肉感的小螃蟹

小丑

好像是小雪人之類的,我超喜歡它的姿勢

鳥巢裡的蛋。為何會有一隻飛天魚?

s.jpg)
最後這兩張是2006在HESS上幼幼班時,美陶課可樂老師拍的照片
安安在能夠做/畫出這些東西之前,我經歷好長一段時間的等待和期待
原來還是要等小孩子的身心發展階段,才行
而且老師教的總是比媽媽有效...
只是,
總是擔心別碰到教樣板化的美術老師
又發現,
如果這個年齡的小小孩沒有經歷某些程度的刻板教學與指導,
小孩又無法掌握某些經驗,進一步去思考和感覺...
矛盾中進進退退的,做母親的心思也總要跟著小孩長到某個階段,才搞得清楚原來之前是怎麼一回事~
跟我的創作過程發展下來,竟是一樣的
.....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