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26

關於徵求媽媽們的身體書寫--參與創作計畫

有些討論與補充PO文,以及那個計畫的展場規劃草圖
和部分媽咪們的作品小圖

都在我的另一個OBS虛線空白格中,歡迎來玩
http://tw.myblog.yahoo.com/hairu-say/article?mid=1776&prev=-1&next=2040


有意願試試玩玩的人,最慢12月中旬一定要寄給我啦~
不然就自己洗照片去現場貼囉!

2007-10-30

作品5. 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 --拾願與形塑


(作品中心局部照片: 母親皮膚上彷彿被拓印的文字願望10張 --- 健康. 快樂. 聰明. 幸福. 勇敢. 愛心. 禮貌. 自律. 勤快. 競爭力)




作品說明:


我相信天下的媽媽對子女的愛和願意付出的意願都是一樣的,但每個媽媽能給的方式、程度都不一樣。
更重要的是,每個媽媽都是獨立的主體,活在與周遭人事物環境的互動中,有自己的感受想法、主觀意願,和生活方式,是不容被定型化讚揚與剝削。


除了身為母親時自然會對孩子所可能產生的期許,以及社會附加母親要教育孩子所能是的期待

我希望透過網路連結媽媽族群,在自己的身體上書寫出各種不一樣真實的聲音(小小但真實存在的聲音)(見下方參考圖片),

沒有過份的誇大與讚美,
我們不需要那種方式鼓勵女人當母親,
卻也仔細品味享受當女人成了母親的經驗,與審視自我的願望和期待。


類似迴圈的進行自然呈現這個議題:

由我自身成為媽媽藝術家的質疑,徵求網路媽媽族群的身體書寫,繼而至展覽現場邀請觀眾不分男女老少,自由進行書寫,發表自己相關主題的看法。


如此三輪,觀眾自由交叉閱讀之間圖文,自有其質疑、判斷與答案。



此件牆上作品面對與第三件「媽媽抱抱」的軟雕塑作品,又相互有參照呼應之處。






裝置方式 說明圖:


白色牆面長800cm,高343cm
牆面預先油漆以兩個同一中心點的大小橢圓,約 300(W)*140(H)cm,其上分別張貼不同照片。

橢圓外圍提供現場觀眾即興參與書寫並張貼其上。




橢圓圖形

第一圈 中心橢圓內張貼十張我製作的文字願望合成照片 約120(W)cm*50(H)

影像內容:

在經過懷孕生產膨脹縮何的皮膚上,加入合成文字,

社會普遍對子女未來的十種願望:健康. 快樂. 聰明. 幸福. 勇敢. 愛心. 禮貌. 自律. 勤快. 競爭力
每張照片5*7英吋


第二圈 橢圓圖形中張貼透過e-mail與Blog 徵求媽媽們參與此計畫所提供的照片

我將徵求年輕到老不同世代母親們,她自由選擇在自己身體上任何部位,寫下一句簡短文字心聲,用數位像機拍下來(至少300-500萬畫數),將電子檔的照片寄給我,我將洗成4*6英吋照片護貝,帶至現場呈不規則方式張貼於壁面第二圈橢圓中
(寄來的身體加文字的影像,也可自行決定是否在上頭標示小小blog位址或名稱,方便辨視
如果拍攝效果不佳,我會調整色彩與清晰度在輸出相片
請寄至此email 信箱: hairut@yahoo.com.tw)


參考影像如下








外圍壁面空白處

現場一旁提供桌椅文具膠帶白紙與透明片,以及說明告示牌,
參觀民眾不分男女老少,皆可自由參與對相關主題的書寫並張貼空白牆面。





.

作品三:媽媽抱抱



製作與裝置方式:


15cm高的木作檯座由9塊正方體拼成(80*80cm/塊),表面包覆完全不反光的黑絲絨布。
球體表面布料為彈性伸縮布料印製影像製成,影像是許多媽媽們提供拍攝而得的妊娠紋照片拼貼。


圓形布料縫製直徑100cm袋狀,專業工廠填充0.1mm的保麗龍發泡微粒,球體膨脹略成蛋形,觸感柔軟,擠壓變形度極佳。三個球體安置檯座上,提供觀眾觸摸,或脫鞋上去坐臥。
註: 布料容易勾紗,現場需有人員隨時提醒注意。





作品說明:


超級柔軟的妊娠紋大抱枕,企圖顛覆約定俗成對女性身體美感的準則追求,翻轉對女性母體的觀視經驗,並加入觸覺體驗。

不管男女老少,大家是否還隱約懷念母親這句話:「來~媽媽抱抱!」


這件作品是我從追求美感標準的年輕身體,歷經孕/育生命變成兩個個體共生的奧妙經驗與痛苦,不斷關注自己與小孩的身/心,這兩部份持續「變形」的過程印象,以及,看向外界與被外界觀看的想像體會之後轉化成型,所呈現「母體」存在的一種方式。



.

虛線之舞 - 蔡海如2008年個展 展覽自述


展覽名稱:虛線之舞 - 蔡海如2008年個展
展覽時間:01/12~03/23 2008 (美術館休館期間01/21~02/06/2008)

展出地點:朱銘美術館 第二展覽室




展覽自述


從1989年開始我的創作內容便是以「自覺身體在世界的存在」而不斷生產與心理、視覺有關的影像/實體的辯證遊戲。從平面水墨手繪流動性的身體器官片段,到象徵慾望、精力的影印湯匙影像剪紙四竄,也藉由參加過無數大小聯展的經驗,得以將「身體空間」的概念擴大到:加入鏡子等各種現成物件、材料、符號的象徵意義,和許多特定地點的空間環境,產生許多意涵不同的裝置作品。


我透過每次的展場創作進行個人生命虛線的描繪,探索著自己與肉身並存,於時間、空間中各自於垂直與水平向度開展的每個經驗片段與認知,填補成虛線中的每個片段凝視,如同接合我作品中一片片小鏡子而成為的一條虛線。然而關於在真實社會存活的每個主體(特別是女性),成為母親角色之後的我,才意識到要注視與想像虛線中的空白位置,唯有縫合既有的片段與空白部分,兩條交錯平行的虛線才能真正豐富與滿足。而這個抽象的思考仍必須轉化成作品形式,才能被閱讀,才能繼續舞動虛線,不斷重新定位,對既有的成規與現實,得到進行翻轉或創造的活力。


在持續活著的生命經驗中,我也觀察到,人們時而舞動這條線,時而在暫時固定住的線上兩邊來回跳著怪藝舞姿,直到落幕。每個人隨著時間不同階段,永遠都有因國家/民族/社會/家庭等不同處境和性別意識,堅持關注與其所不可見的事物狀態。如同身體包覆著透明軟性鏡子,隨著成長與位移,無論如何觀看,還是參不透鏡子的另一端。


關於「媽媽經」為何在當代藝術創作中要避而不談?是因為眾人皆知的內容與嘮叨瑣碎? 對此問題的關注,來自於同時身為約定俗成意識產物下的「母親」與「照顧者」角色,以及發現大部份女性成為一位母親後,便自動發展出的「特殊能力」,和我無法放棄堅持「自由的」藝術家個體之間,在此階段所產生的困擾、摸索與省悟。反覆在各種「要」與「不要」之間,看見了這些問題產生的背後部份脈落,也強化想要了解其他成為母親的女性(同時身為女兒、媳婦與社會勞動者…等角色)她們個別的處境,以及了解女性/後女性主義眾多論述與發展狀態的慾望。試圖以創新有趣的方式呈現我對眾多女性存在的感知與感動,變成這幾年我努力的方向。




【虛線之舞】個展中七件作品:

1. 「要?不要?」---(照片輸出) 2005

2. 女力士參孫 ---(現場裝置) 2007

3. 「媽媽抱抱」 ---(軟性雕塑, 現場互動裝置) 2007

4. 「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 --拾願與形塑」 ----(影像照片集合,觀眾參與共同形塑內容) 2007

5. 是二一嗎? ---(照片輸出) 2007

6. 碎形女影 ---(投影影像轉動與現場鏡面空間裝置) 2007

7. 「做個不停」 ---(錄像投影) 2007


展覽包含照片與輸出影像、軟性雕塑、空間裝置、影片投影,以及與觀眾互動參與而成等方式。

2007-07-20

女力士參孫

2007 影像裝置作品計畫: 女力士參孫

(將完成於 - 蔡海如2008年個展【虛線之舞】
展覽時間:01/12~03/23 2008 (美術館休館期間01/21~02/06/2008)
展出地點:朱銘美術館 第二展覽室)




裝置方式:


以大小圓凸鏡為頭部與腹部,身體由黑色轉彎膠帶描貼成型。

身高約兩公尺以湯匙影印剪紙,由小而大貼於牆面,如同頭髮飄灑散出延伸好幾公尺。

湯匙影像細縫中有經過護貝的去背景婦女影像,以小彈簧浮貼其間。


作品說明:

象徵頭部與腹部的圓凸鏡反射現場空間與觀眾,帶有不確定與多樣面貌生成,一如女性的生殖力與創造力。

有如聖經舊約大力士參孫不能剪頭髮的秘密,大女人的頭髮由象徵精力的湯匙影像構成向外延伸。

不是向著自己頭部給其自身力量,而是從自身帶給他人力量,讓如同乘坐飛船的眾多女性影像由此走向世界,繼續創造世界。

同時藉此參孫由男變女的故事改編,顛覆種族鬥爭與性別歧視。


-

碎形女影

2007 影像裝置作品計畫: 碎形女影
(將完成於 - 蔡海如2008年個展【虛線之舞】
展覽時間:01/12~03/23 2008 (美術館休館期間01/21~02/06/2008)
展出地點:朱銘美術館 第二展覽室)

裝置方式 &說明圖: (壁面小鏡片組合圖形,範例一,飛躍的羚羊 紀政)


(可點大圖觀看)

1.媒材與裝置可旋轉的投影機共兩組,吊置於天花板
鏡面造型三組,與投射女性影像內容一致的輪廓,如上左圖。每組鏡組H: 200cm 以下


2.投影與反射狀態說明:

當投影影像未經過鏡面時,鏡面反射附近與對面的光影。

當投影影像經過鏡面時,黑色壁面無鏡處有影像,鏡面則因反光,影像破碎成小塊狀四散於空間內部,鏡面反而無影像出現




作品說明:

希望透過幾位女子身影,傳遞一些被忽略或遺忘的訊息:有關歷史、戰爭、種族等,跨越時代的女性生存狀態切片。同時透過鏡像切割反射不完整的面貌,呈現無法還原的歷史記憶,碎形化的女影並不悲傷,反而成為進出自由的微型粒子,進入我們體內,或無所不在。



影像範例二,金門八二三炮戰,倖存的一對祖孫在殘破的家園中留影,去背景。


註:

翻拍自20世紀台灣 精選本【光復篇】 徐宗懋 著(P.125)

範例一,飛躍的羚羊 紀政。翻拍同上(P.200)




-

是二一嗎?

2007 影像作品: 是二一嗎?
創作時間: 2005-2007 材料:影像合成 大圖輸出




是二一絕對死刑?
是二一死當?
是二選一的叉路?
是二加一人?
是二人還是一家?


當初岳飛的母親在兒子背上刺下精忠報國時,或許他兒子選擇的是自由自在?
媽媽背負傳統,媽媽生出兒子,兒子再讓另一個女人當了媽媽...
當男人和女人有了新生命,各自在自己的意識立場和使命中,平行負重...
繼續走著,總會有屬於每個人自己的答案

2007-06-06

台北二三展的作品:【看展覽】 &...未實現的相關計畫

2006/07 ~09
台北二三展的作品:【看展覽】 & 未能實現的藝術行動計畫:【看展覽,台北篇】









台北二三展的作品:【看展覽】


(影像內容參考圖)


(現場記錄攝影特寫)




關於『看展覽』


承續十多年前我以影印湯匙在空間中作出黑白流動性極強,象徵慾望在體內糾葛盈滿與溢出的影像,那是一種中性的,可男可女的,不受社會規範制約的身體觀看經驗。在湯匙系列作品之後,因為對空間與觀眾的觀看方式極感興趣,我偏好選擇就特定地點的創作模式,在不同機緣與策展人、主題、空間及其他共同展出的藝術家作品之間遊走繼續我的創作思考,才得以讓新的作品不斷發生。直到親身體驗衰老病痛與懷孕生子教養等等一切在生活重心、自我認知、家庭、家族與社會關係網絡中為人母職後產生的質變,以及時間在這過程中的身體狀態、位置與自我審視的觀看經驗中,迫使我必須也忍不住地從「慾望的身體」望向女人從事母職所在的「社會中的身體」。



此次在「台北二三觀點」展覽中,我發表的新作品『看展覽』選擇鏡子與鏡頭拍攝的女人身影(黑白輸出護貝去背景)兩種元素,以交錯排列的「兩道橫線」方式,像蝴蝶雙舞與蜻蜓點水般地貫穿整個展場。


由小鏡子組成虛線般的線條(又像開出一條裂縫)鏡面反射當下空間,我重新思考女性的藝術家所在的競爭場域與關係結構,以及這三年來我以一位媽媽與觀眾的身份帶幼兒到美術館時的選擇,以及前述兩項自身與彼此之間的多重關係。



另外鏡頭所拍攝經過去背景的女人身影,如同小時候玩的紙娃娃般以橫向排著長長的隊伍,在展覽空間的轉換處於上方或下方出沒。影像內容是大街小巷四處可見且不同年齡層的女性勞動者身影,包含菜市場中的買賣人群、路邊攤販、小吃店、行天宮收驚的阿媽小姐、帶小孩上下課的媽媽、阿媽或保母與小孩等等,以及幼兒東張西望的觀看影像。凝視每一個去了背景的「她」,可以想像她們正在何處努力求生存,那是我們隨處可見也常視而不見的城市印象,更可望向整體社會機制與個別家庭結構運轉中與運轉後的產物。




在我住的行天宮附近賣著拜拜供品的都是女性流動攤販,其中一位年輕媽媽,之前總是看她整天揹著大約幾個月大的小娃娃一邊搖著哄著,一邊向路人兜售商品,當時筋骨酸痛又處於餵著母奶期間的我一直想著她如何餵奶與處理保存幼兒要吃的副食品等瑣碎細節。一天我看到她將小孩放在騎樓轉角地上睡在一塊薄木板上,來來往往的人群腳步和灰塵就在小娃娃平躺的身旁穿梭,身為過敏兒的母親我眼淚都快掉下來了,那是對這對母子的無奈感到心疼。現在騎樓下多了一些幼兒的騎乘玩具。




一直好想知道這麼大一群的勞動女性的真實生活經驗,以及如何走過來又如何走下去,我始終問不出口,不斷地自我投射般的隨處終日凝視她們的容貌與身影,最終迫使我必須拿相機拍下來想讓觀眾看到我所見到的。但是我見到甚麼東西?又,如何被看見?經過許多嘗試與挫敗,過了半年多,在我一張意外拍攝大妹與我們三姐妹所生的三個小小孩正專注看著他們前方荷花池時的背影照片之中(如下圖),找到了一個被拉開看不見的、未知的空間深度,當女人與小孩的照片只剩下全身人像的背影時,她們好像在鏡子裡面背向我,看向鏡子裏更遙遠未明的彼方。



在鼓起勇氣帶著相機出門,把像武器般的鏡頭對準我感動的對象時,又是一番煎熬與慌張,在拍攝照片的期間飽受拒絕甚至驅逐,因為她們的語言是直接的,在乎自身裝扮以及做生意的時間,或擔心是社會局派來的…最後我只有緊張地到處偷拍,也只有偷拍才得以自然呈現。




隱藏於此次大量使用女性的側背影之間有少數直視鏡頭的影像,其中幾張是我的母親從二十二歲青春少女結婚到成為阿媽帶著孫子,在歲月變化中的幾個階段與她的姊妹、婆家長輩、孩子及妯娌排排站的留影並列。



這個安排除了對個別女人生命流程的觀看,也碰觸著「母職複製」的問題,它是讓我在為人母後困頓紛擾的核心問題。往往在路上四處凝望年長女性身影與感知的同時,我彷彿不斷在其中看見「我的母親」,並因我生子後種種狀態改變,對我媽媽始終充滿感動、感謝,生氣又無能為力的矛盾情緒。「理解」並不足以讓我真正釋懷,或許透過回到藝術創作的實踐才尋得自我救贖的方向。




以流動四散的鏡子與女性影像貫穿於整個「台北二三觀點」展覽空間的創作模式,是一方面滿足長久以來我總想掙脫框架,並在特定空間及與他人作品彼此中尋找切入點,在其間產生有趣的關係連結,是我創作上主觀意願,一方面也是配合展覽主題對這個城市中尋常景象的忠實呈現。


有個阿媽問我這些女人影像放那麼低,是否在呈現她們的卑微或社會對她們的鄙視?我不是很願意直接回答有否那麼一點意味,因為在這麼長的凝視過程中,每個高矮胖瘦不同的社會女人身體影像已經成為我捧在手心上,化成為「我心愛的女人群像」,我不願聽到鄙視這字眼。我只是想做成「她們」到處存在卻不在現場觀眾的平視目光正前方,必須經過抬頭或低頭的細細閱讀才得以感知。繼而將看著作品的目光移到週遭正在看著展覽的女人與母親們。




在策展三大主題中,廢墟場域的那一塊現場創作我找尋作品關聯的可行性時,在姚瑞中黑白攝影作品旁90度轉角巨大的空黑牆上,找到一條是許多小小面朝左邊的女人影像可以排隊走入的位置,寬大馬路旁高起的泥作安全護欄,無人的馬路通向遠方有著超級人造大恐龍的城市聚落。(如下圖)女人影像在此如姚瑞中作品影像般疏離,藉由皆存在的實體影像產生超現實的畫面與隱喻,一群「她者」走向另一個「他方」。可惜雖然經作者同意卻在與策展人溝通後仍認為概念不適合的狀態下,這場景被delete了。


(展場空間與姚瑞中作品+女人身影)


(姚瑞中作品局部+女人身影)




在王雅慧白色潔靜不斷開出空間變化的投影作品房間的靠外厚牆上,我試圖以小鏡子排成L形橫向虛線為其開出一道裂縫,置於觀眾眼睛的高度,在房間內部可經由鏡面窺視王雅慧作品局部,成為另一種閱讀她的方式。靠外牆的鏡面反射了碎裂但堆疊成行的微光,出現在她房間內的暗處,在投影作品畫面的對面角落。這「光」出現的位置與機緣,成為在此次同時使用鏡子與影像的創作象徵語彙中開啟了另一個空間思考的元素,對我而言是個啟發。






在這次作品『看展覽』作完後,以文字整理動機想法與做法的此時,既驚又喜發現自己雖然健忘但舊愛難改,所以得以統合過去創作的發展脈落,也再次證明自己是如何深受超現實主義藝術家馬格利特的影響而不自知,同時也想到2001年在新樂園藝術空間與胡財銘雙個展我所設計的DM畫面,即是我背對觀眾看著全身鏡中我自己的背影,當時事後也是有如此的驚訝感,這一切我居然都忘了。創作空白三年後,做完這個新作後第一次不感到空虛感,因為感覺後續還有許多有待挖掘與實驗、發展的空間,也有了信心確定自己還是可以同時當著一位母親和藝術創作者,雖然比較耗費身心精力,但這路上風景阻力也是一種助力。






****************************************************


以下是因時間因素而未能實現的計畫 : 【看展覽,台北篇】
結合「看展覽」視覺作品,與街頭進行「邀請看展覽」藝術行動計畫




DM正面

DM背面
(已經設計好而未付印的藝術行動計畫的DM。---可點之觀看大圖文字內容)





2006蔡海如創作計畫 [看展覽,台北篇]


作品命名「看展覽」:誰看?看什麼?展什麼?誰在做?做什麼?為什麼?為什麼要看展覽?從女性存活於社會中不同場域的身體經驗與不同視角提問出發。



「家庭經濟」與「社會文化藝術」彼此原本就具有複雜的結構關係,藝術家若將注視的對象放至都會裏低階收入或低文化資本的勞動女性身上,除了創造藝術物件安至於正式的美術展覽場域之外,若能近身「平等」交換意見並與她們談論藝術與生活,此時又將觸碰到什麼?



[看展覽,台北篇] 將會以紀錄形式呈現2006年一件在北美館展出命名為「看展覽」的流動性視覺作品,以及緊扣此作而衍生出具有交互意義生產的「邀請看展覽」藝術行動計畫,包含行動過程所產生的物件、交談內容及其文字與影像紀錄。


「看展覽」這件以兩種元素排列穿越串聯整個展場空間的視覺作品,緣起於北美館由張芳薇女士策展「台北二三」佈展過程所發展出來:由小鏡面組合反射/觀看藝術展覽場域中的人事物,加上小小黑白勞動女性身影去背景的剪紙為組合元素,所構成橫向交錯、或高或低,不時看見又無法強烈到觀者眼前(除非近身低頭或抬頭細看閱讀,這些女性個體才得以辨識),以此形式操作企圖陳述真實社會景象並模擬再現於展場。其中除了思考女性的藝術家所在的競爭場域與關係結構,希亦望向女性於整體社會機制與個別家庭結構運轉中與運轉後的產物。



「邀請看展覽」藝術行動計畫


接續「看展覽」的創作與展出過程,期間緊接著發展出「邀請看展覽」的藝術行動計畫:藝術家本人以「藝術推銷員」身份,在台北市行天宮周圍街頭、市場等處,以女性勞動者為主要對象一對一推銷、解說個人作品,送她們「看展覽邀請函」可於「台北二三」展覽的最後八天,可以有一次免費機會到北美館看展覽。預計送出100張邀請函,入場時截角的票根將回收至藝術家這邊。進行過程將委託他人拍照,合併以聲音與文字作為紀錄。


如此以藝術之名走入街頭互動的計畫,起源於先前為了拍攝勞動女性身影期間,當我以藝術家身份帶著鏡頭出現,主動與「她們」交談並說明原因多半遭拒拍甚至驅趕,角色裡面隱藏著權力關係與微妙變化,並且因此無法藉由拍照(個人創作需求)觸及我所凝視的表象之下的真實。


這些特定的族群散佈在整個城市的任何角落,當我以「媽媽、小姐、歐巴桑」的路人或消費者的面貌出現,可以自在與之交談並想像「她們」與「我」的異同:在不同公/私領域空間的移動與不同角色扮演,以及各自在其中努力求「生存」的方式。而這樣的議題,若想以藝術形式呈現,一如在美術館中成形並展覽的「看展覽」作品,似乎仍只是一種內縮式的望/妄想物件,縮放在正規的展覽場域之內。


在此,形式與行動有必要溢出美術館框架之外,觸及更大的社會公共性來產生意義串聯。於是有了邀請真人版的「她們」免費到北美館看展覽的想法出現,透過此行為藝術的進行,希望在「她們」日常工作中發生一個奇特的小插曲:

一個自稱藝術家的女人前來推銷介紹自己的作品,叫做「看展覽」,邀請免費參觀台北市立美術館去看看藝術展覽。



試想自己以一個媽媽藝術家身份走出展覽館,扮演「推銷員」邀請我所凝視的對象,從她們的"背景"中走出,走到或許她們生活經驗所不曾觸及的美術館,提供一個藉口和機會請她們暫時脫離固定的家庭與社會工作角色與場所。如此空間與角色的位移流通,個人的母職與藝術家角色亦得以自由轉換或並存。



在一對一「推銷藝術」過程中,也希望藉此機會亦獲得機會去了解拼湊「她們」於此城市生活中,身體在時間運用和空間移動的經驗,以及有否或如何擔任「照顧者」的角色,甚至關於她們在家庭與社會中求生存所發展出一些訣竅等等。



併置美術館展出的視覺造型作品,與藝術家本人在街頭上實踐公共藝術行動,兩者交互產生多層意義:企圖模糊藝術與生活的界線;藝術家與觀眾界線;觀察者與被觀察者的權力界線;女性為求生存在不同領域的身體空間界線;以及生活經驗的界線等。



目前預計全貌[看展覽,台北篇]完整紀錄形式將於11月在高雄駁二特區由張惠蘭女士策劃『移位與重組』(標題暫定)展出。如同滾雪球般,從北美館的「台北二三」出發,試著將藝術家/觀眾/展覽機制/家庭/社會/城市/空間場域的思考,在性別/身體與觀看的前提下,重複著拆解與建構的模式滾動前進。


蔡海如 2006/09/21



後記:

彼時因即將於台北國際藝術村駐村的工作坊計畫,以及同時間【無所不在】的展覽作品進行,故無法等到美術館簽核的公文下來,自行取消。感謝展覽組組長張芳薇女士余思穎女士的大力協助。

而高雄駁二特區由張惠蘭女士策劃的展覽,我仍以「看展覽,高雄駁二篇」為名發表內容是提供觀眾坐在辦公有輪子的椅子上,可以在諾大展場上自由嚕來嚕去看展覽。可參考小紅椅的旅行記錄後段 : 它在她們之間旅行
-
-
-
-

2007-06-04

它在她們之間旅行--文章更新

【量繪形貌】初試,於TAV (二) :「它在她們之間旅行」及其他
發現這篇文章竟有一些過程的圖片和文字不見了,剛剛做過更新。
http://hairut.blogspot.com/2007/04/tav_25.html

簡介:「它在她們之間旅行」它是一張出去旅行的小紅椅,拜訪生活在不同地理位置與生活角色的女性藝術家。 同時小紅椅旅行期間也貫穿參加四個展覽成為作品中的重要角色之一。

2007-05-27

藝專時期的水墨畫

風景山水變成人體山水


1988


1989 8字律動

當時實在不知畫這些我沒去過的中國山川,有何意義?
所以國畫組的我,直接以水墨宣紙畫了這些身體局部器官,以每張30*30cm共八格拼貼方式(自己裱背的)
利用形狀,線條或濃淡的方向性暗示,組合成8的形狀,像無限循環著的年輕欲望...

哈!別只想著性,還有想吃,想旅行,想美麗瘦身,想看漫畫,想....
想著一切一切對世界的探索之欲

-

2007-05-24

很久很久以前的預言...


這是我1990年藝專畢業那年畫的 180*180cm
現在還掛在娘家的車庫中,感謝爸媽還沒丟掉它

實在不記得我為何會畫這張畫

今天看來始終稱奇...
一個痛苦飛天想逃逸的母親
一個仍坐在椅子上卻變成跛腳的父親
一個不開心而掙扎的小嬰孩

好像一個過去的預言成真了...

哦~不

那畫面又逐漸在消失了

拼湊的生命主體...到底是啥?

最近都在Yahoo我的Blog上書寫快樂過生活的點點滴滴


一下子居然甚麼都不見了...

在無奈等待Yahoo的回應之中,有點心煩


難道我已經中毒...中了一種活在網路世界的毒...



真實生活的樂趣我仍繼續一邊享受,一邊遺忘前行

這個禮拜忙的事,就忘了上周所看的書中內容

許多特別的記憶卻靠著照片與書寫來塑造,並取代大腦的功能

不見了,就消失了,沒了還是繼續生活,繼續創造新鮮事


ㄚ!突然覺得這也沒甚麼~

就像幾周前我的一張自拍照,關於如何說明我自己而拍的





嗯~就是這樣,片片斷斷的拼湊"蔡海如"

這個父親給我的名字



一個繼承父母基因而身無寸鐵的小娃出生後

曾經弱小討喜

曾經自大傷父母心

曾經有很多跟海有關的動物名字的錯號

曾經只想玩耍與談戀愛

曾經認為要把生命投入藝術中,而非將藝術帶到生活中

曾經大女人而不認同世俗中的女人

曾經變胖變瘦變胖變瘦變胖變瘦

曾經生出一個小孩

曾經乳汁可以源源不絕,製造噴出奇觀

曾經發現自己變老

曾經...

曾經...



不知道還有多少曾經,要繼續經歷



繼續在真實生活中活著,還真是不錯~

2007-05-18

在作品照片存留的記憶廢墟中

這兩天試圖將自己歷年來的作品整理成ppt檔

突然覺得自己彷彿在一堆廢墟中
不斷重建,不斷崩解(或自我摧毀)
重複著這樣的循環

既空無又積極

在作品照片存留的記憶廢墟中,
強迫建立自己的生命存在意義

...............

2007-05-07

2005我的巴黎記憶迷宮拼圖(1991-1994)



2005年因為一個在巴黎的展覽【旅行者的眼睛】應策展人希望,
我做了這件關於1991-1994年 我在巴黎的記憶迷宮拼圖。
總覺得還沒有處理完,但已經去那兒展過,回來連包裝至今也未曾打開。

它倒是給我帶來另一趟勇猛的母子自助旅行機會(當然是自費囉!)




這是一個1991年我剛到巴黎時所買的4K紙用的紙板夾,
接合處都已經磨損,內頁打開都已經髒汙舊黃,而兩邊鬆緊帶都失去了彈性。
它跟著我在那兒跑了幾個學校,回台灣還用了一陣子,也負責包覆作品,去過幾個展場。
後來的命運是夾著幾張舊作品一起封在櫃子裡好多年。
2005年此時我想到它。



迷宮的圍牆由眾多小影像構築,它們都是我在巴黎求學/遊學/旅行/瞎晃/談戀愛等等...
所見所想或拍下的相關影像。

沒有規則,沒有計畫,隨意亂蓋;
一如當時年輕的我。

但隱約中還是會有某種直覺做為最後指導原則。

以下節取部分影像內容在此留作紀念。





























--------